交广夜听|这段大实话,讲得很透……
听夜晚的声音
你帮助了别人,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厉害。
来源:李月亮 作者:猛犸姑娘 主播:珈宁
点击下方音频
收听更多精彩内容和细节
壹
最近我就天天在抖音刷一位66岁的老先生。
王德峰,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。
王德峰讲,去年冬天,有一天特别冷。
他在学校开会到很晚,下班出门,感觉寒意逼人。
这时,妻子打来电话,说今天冷,你早点回家,我已经做好晚饭,等你回来吃。
教授想着热气腾腾的晚饭在家里等,心里很高兴。
回家路上,他忽然看见一个小贩在卖烤红薯。
那么冷的天,小贩冻得瑟瑟发抖,但炉子上还有一大堆红薯没卖完。
显然,这一天的任务还没完成,小贩不能回家。
教授生了恻隐之心。
想着自己马上可以到家,吃上热腾腾的晚饭。
而小贩却不得不在寒冬里为了一点生计发愁。
他于是买了八个烤红薯,想着多买一个,小贩就可以早一点收工。
教授说,他拎着这八个红薯回家,心里升起了满足感,同时,还有一种优越感。
他想,我毕竟是教授啊,而他只是小贩,所以我才帮得了他。
这样的故事,如果我们普通人遇到,可能就到此为止了,很少有人再往下思考。
而哲学教授就不一样了。
他回家以后,吃着晚饭想起这件事,就发现自己境界不高。
他觉得自己帮了人,有满足感,这没问题,毕竟是做了一个善举。
但同时还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,这境界就不行了。
因为人和人之间,经常互相帮助。
你帮助了别人,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厉害。
换一个场景,对方可能就会帮助你。
人不应该有身份地位的分别心,更不应该因此而生出优越感。
我觉得这个反思很有道理。
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事。
比如疫情期在家隔离,你可能会给隔壁的奶奶送蔬菜。
比如新来的同事业务不熟,你也许会经常指点他。
比如亲戚家里困难,你多半也不时给他帮助。
我们的教育里,大多是站在“受助者”的角度去想问题。
“别人帮了我,我应该怎么办?”
答案很明确:应该感恩,并尽量回报。
但是,如果“我帮了别人,我该怎么想?”
很少有人回答这个问题。
王德峰教授的故事,给了我启发:
我们帮助了别人,可以有满足感,因为确实是做了一件好事。
评论列表 (0条)